NEWS

院系动态

2023首届长安艺术周|成功举办“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马波发布时间:2023-12-19浏览次数:14

2023首届长安艺术周为纪念和追忆饶余燕先生卓越的师者风范和杰出贡献,特举办两场具有纪念意义的艺术活动,分别是124日的“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和125日的“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饶余燕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长期从事作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他不仅音乐创作成果丰厚,而且在复调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学术成就,至今在全国音乐界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我校乃至我国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学术交流等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骊山吟》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

2023124日晚1930,首届长安艺术周——《骊山吟》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是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家葛亚南携手陕西省广播电视台民族乐团演奏,担任独奏的演奏家有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唢呐演奏家王展展和来自我校民乐系的竹笛演奏家赵逊。主办单位西安音乐学院,承办单位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陕西广播电视民族乐团。



音乐会上演了六首不同作曲家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六首作品风格迥异,但都融入了对自然、历史或者文学等方面的个人化表达,使其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热烈的掌声中我们迎来了第一首作品,是由我校作曲系主任吴延教授创作的《坛根儿情》。《坛根儿情》是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第二乐章,由北京民族乐团委约而作。"坛根儿”是老北京对天坛一带的习惯称谓,本乐章以鼓曲、戏曲及清代宫廷音乐为素材,以现实为视角,既描绘出一副生动谐谑的市井画面,也蕴含着庄严肃穆的历史文化,中国人传统的家国一体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乐曲伊始,便把观众带入到热闹与诙谐的音乐氛围中,三弦与京胡的渐次加入,为音乐注入了浓郁的老北京韵味。发展过程中,音乐逐渐升腾,似乎带领听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历史的辉煌时刻。弦乐器奏出的激昂旋律交织着金属打击乐器的清脆声响,象征着历史的波澜壮阔。作品中较为温婉静谧的部分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氛,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独特音色,仿佛是作曲家在回望历史的长河中沉思。整首作品不仅讴歌古老文化的崇高和博大,还有对未来的希望与对文化传承的珍视,通过音乐的语言,将中华文明的千年底蕴传递给世人。



第二首作品《风骨》是由我校作曲系白超副教授创作的。《风骨》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那种风骨之气,全曲分为“梅”、“兰”、“竹”、“菊”四个部分,借以竹笛这件乐器的特点表现作曲家心中古代君子那种“宁折不弯”,“士为知己者死”的英雄气魄,每个部分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例如第一部分为远古的呼唤;第二部分为“入世”,为苍生为百姓谋福的一种“希望”的心态;第三部分为内心的困苦和挣扎,幻想着昔日的美好;第四部分为是一种升华,找到自己、定位自己的一种审视,最后在美好的梦想中结束全曲。整体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历史或者自然的情感。《风骨》在音乐整体的律动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快速激昂的部分和悠缓抒情的片段,为音乐的陈述增添了层次感。竹笛演奏家赵逊不仅在诠释作品中雄浑豪迈的段落时,能够以激情豪迈的演奏彰显出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弘扬的英雄气概和风骨。而且对于作品中深情动人的旋律主题的细腻诠释,更是展现出竹笛柔美而富有感染力的音色。《风骨》这首作品通过其独特的音色、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编曲,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第三首作品《九个太阳》是由我校作曲系讲师雒鹏翔博士创作的。它讲述了在远古的东海边上,东方之神帝俊与日母羲和生了十个孩子都是太阳,每个太阳都是一只三足神鸟,皆栖息于海水中的一棵扶桑树下。十个太阳每天会轮流升起照耀大地。但有一天,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作者由这个神话传说而感,想用音乐来表现在苍茫神秘的远古天上,曾由十个太阳短暂跳起的齐欢之舞,以及之后九个太阳的陨落和一个太阳的孤寂。如今天上仅有的一个太阳会不会还在怀念那棵曾经温暖的扶桑?仅以此作品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九个太阳》整体呈现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神话史诗般的音乐氛围,有极强的音乐画面感,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之中。作曲家通过音乐情感的高潮和低谷两个情绪的对比,既有慢板抒情的部分,又有快板激昂的段落,将作品戏剧化的情感张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通过其神秘的主题、多样化的音响效果和情感的深刻表达,为听众呈现一场充满古老神话色彩的音乐之旅。



第四首作品《大漠长河II》(为唢呐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张豪夫创作的。作品曲名借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句的头两个字。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不是对前人古诗的音乐描述和解释,而是表达了他内心的触景生情与人生思考。当一个人面对广漠无垠的大沙漠以及日夜喘流不息的滚滚黄河时,除了对大自然的感叹和礼赞外,可能更多的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叩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书写过无数次相同的感慨,但它始终却是一个永无终结的答案。作品突出了唢呐这一充满民族特色的乐器,唢呐的独奏成为整部作品的灵魂,带领听众进入大漠长河的音乐画卷。作曲家通过管弦乐团与唢呐的巧妙组合,创造出激荡澎湃的音响效果,既能展现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又不乏现代民族管弦乐的丰富音响效果。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通过精湛的演奏技艺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将大漠长河的沧桑、苍劲、激昂、沉思都诠释的动人心魄,充满了历史岁月的痕迹和厚重。不仅使音乐荡气回肠,充满豪迈的气质,而且也展现出大漠长河的锦绣壮丽之美,同时也深情地抒发了作曲家的家国情怀,表达出他对自然、人文、历史的感怀之情。



第五首作品《古槐寻根》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著协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赵季平教授创作的。古槐位于山西洪洞县贾村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公园内,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也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曲作者以中华民族最具悠久历史、文化渊源及史诗性的“根”作为创作题材,从背井离乡、眷恋思乡、欢乐返乡三个方面着手,把山西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音调作为音乐发展的要素,通过对旋法、节奏、结构等方面的“再创造”,表达了海内外炎黄子孙永远根连根、心连车心的深刻立意。作品表达出作曲家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音乐中处处充满了温婉含蓄的情感,但又不失幽默的气质,让人沉浸在时光流转的感慨之中。题目中的“寻根”暗示着作曲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溯,音乐中透露出作曲家探寻自我、本我的质朴情感。音乐通过抒情的旋律主题来表达深沉浓烈的情感,作品中对于山西民歌曲调的内化式运用,又体现出作曲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功力。作曲家不仅能将民族管弦乐队不同乐器音色表现的个性十足,而且还能使其表现出极为统一和谐的音响效果,作品通过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勾勒出一幅深邃而怀旧的音乐画卷,深刻表达出作曲家“寻根之旅”的历史文化记忆。



最后一部作品《骊山吟》,是由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饶余燕教授创作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其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作曲家将读诗歌所感融入到乐曲的创作中,并在创作中融入了西安鼓乐的素材及多声部写作技法,特别在对复调手法的运用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及尝试,完成了这部色彩瑰丽又饱含悲切之情的《骊山吟》。曲目表达对骊山的深深眷恋和对大自然的敬仰。音乐中穿插着对自然景色的歌颂,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情感。骊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音乐通过对历史的回溯,表达出作曲家对历史人文的怀古之情。音乐采用缓缓流动的节奏韵律,描绘出人们行走在山间小道的一种悠然自得、安逸闲适的轻松状态。在音乐主题的陈述方面,旋律主题迂回流畅、温婉大气,具有山水画卷的气韵,通过音乐表达描绘出远处层叠起伏的山峦和潺潺流动的山间溪水。音乐的快板部分还带有一些西域音乐风格的特点,作曲家以变化节拍的节奏律动,描绘出大唐盛世时,古代各国文化在古长安的汇流和往来。而在音乐的慢板部分,作曲家以不同乐器声部表现的旋律主题,又以极强的个性使各乐器音色在不同声部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对比,共同构建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富有诗意的音乐画卷。



音乐会结束之际,现场氛围热烈,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本场音乐会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题材,是以当代音乐创作对远古神话经典、古代传统文化经典的一次全新的诠释。每部作品都以一个新的视角诠释作曲家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读,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的多元性、丰富性。音乐会中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技法的巧妙融合,以现代音响美学运用民族管弦乐队写作技巧,构建出了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新的音乐体验。音乐会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带领听众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空间、感官空间,以音乐传达着作曲家们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感慨。本场音乐会的成功,还取决于音乐作品与现场观众之间在音乐情愫层面所产生的共振和共鸣。音乐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表达,以及在场听众聚精会神的聆听,都使得演出成为一场充满感动和共情的音乐盛宴。这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向人们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23125日上午900,在西安音乐学院三号教学楼二层艺术思政体验教学中心,成功举办了“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20位专家学者,以专题发言共同缅怀和追忆饶余燕先生在音乐创作、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会议采用线上会议与线下会议相结合的形式,由我校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马波副教授主持。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徐孟东《饶余燕先生在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中的历史性贡献》



徐孟东教授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饶余燕先生“扎根西北、教育为国”的崇高的西迁精神。他提到饶余燕先生曾于195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58年远赴位于大西北文化中心的西安音乐学院工作,工作期间长期担任作曲系主任,在当时物质条件远远落后于上海的西安,饶先生不惧生活艰苦,一生勤勤恳恳,扎实耕耘和扎根西北,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作曲家和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其次还谈到饶余燕先生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如《骊山吟》《雨霖铃》《玉门散》,以及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等,都明显流露出浓厚的西北情怀,为西北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徐孟东教授从自身学术研究角度,进一步强调了饶余燕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和论著,对于现当代复调理论发展的卓越贡献,并真诚地表达了他对饶余燕先生的崇高敬意与深深的缅怀。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高永谋《大西北——饶余燕先生的第二故乡情结》



高永谋教授从“情系西北、汗撒西北、魂归西北”三个方面进行发言。他从自己在学生时代初见饶余燕先生气质儒雅出众的深刻印象开始回忆。还深情并茂的唱了几首饶先生最早来西安创作的声乐作品,他谈到饶先生作品中对于陕西民间音乐的迅速内化,则完全是出于饶先生对西北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情怀。饶先生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兢兢业业,一心治学,不仅用自己的人脉关系邀请中央、上海等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来讲学,而且出于对音乐人才的爱惜,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很多学生都输送到中央、上海、武汉等音乐学院培养深造,正所谓“请进来、送出去”。最后,高永谋教授动情地为大家讲述了饶先生的生前遗愿,以及校园里一棵特别的樱花树的故事,还拿出了曾挂在树上的一块纪念饶先生的锈迹斑斑的纪念牌,令所有在场参会的师生都不禁落泪,深深地表达了他对饶先生的尊敬与缅怀之情。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特聘教授

张豪夫《深深的怀念》


张豪夫教授以一部“宏伟的交响曲”来比作饶余燕先生充满着激情、挑战和创造力的一生。他谈到饶先生一生经历了生活的高潮和低谷,每一次跌宕起伏都成为他音乐的灵感之源,他的音乐始终是他生命的中心,是他表达自己、洗涤心灵的方式。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和室内乐作品,每一首都如同一个音乐的章节,勾画出他一生的精彩画卷。饶先生的音乐作品表达他着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独到见解。随着岁月的推移,他的音乐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不仅留下了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更深深影响了无数后来者。饶先生的一生如同一曲永远“嘹亮的交响曲”,在音符的律动中,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深邃和音乐的力量。他虽已离去,但他的音符在时光中回响,永不止息。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龚晓婷《饶余燕先生对中国复调民族化的贡献》


龚晓婷教授谈到,饶余燕先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愿景,为中国复调音乐的民族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仅是一个作曲家,更是一个文化传承者,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研究和对西方复调技巧的灵活运用,成功地将复调元素融入到中国音乐的创作中,实现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复调风格。他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美学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古典和民间音乐的深入研究,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民族元素,包括旋律、调式、以及传统器乐的特色。这为他在创作中注入民族气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饶先生在学习西方复调技巧的同时,并非简单地照搬,而是通过巧妙融合,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相结合。通过对和声、对位法和结构的独特运用,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音乐的复调民族化。这不仅使作品具有复调音乐的精致层次,同时保留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客座教授

程大兆《赤子之心——饶余燕先生的西北音乐情怀》


程大兆教授是饶余燕先生的第一位研究生,他深深的被饶余燕先生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精神影响着。他说,饶先生是一位充满激情和钻研精神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热爱超越了一般的热情,而是表现为一种执着的追求和深度的钻研。他对音乐的热爱表现在他对各种音乐形式和流派的广泛涉猎。无论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还是现代流行音乐,他都兴致勃勃地去探索和理解。这种广泛的音乐涉猎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使他的作品充满多样性和创新性。饶先生一直都是以非常专注的态度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和创作中。不仅关注于琴键上的音符,更深入研究音乐理论、结构和历史。他的钻研精神表现在他对每一音符、每一个和弦的精雕细琢,追求音乐的表达深度和情感的真切。饶先生的钻研精神还体现在他对音乐创作技巧和器乐性能的深入了解。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琐碎,而是追求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努力探索创新的表达方式,使其作品具有独特而深刻的个性。饶先生以深沉的热爱和不懈的钻研精神,为音乐创作注入了生机和灵感,使其成为音乐领域中的杰出人物。


广州交响乐团一级作曲家 蓝程宝《简析音诗<骊山吟>的音乐特色》


蓝程宝教授谈到,饶余燕先生对待音乐创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这种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他在自己创作中的态度与过程。他还谈到饶先生的音乐创作过程像是一场严谨的仪式,每一个音符都被精心雕琢,每一段旋律都被仔细打磨。在他的手中,乐谱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布,每一个音符都是他精心描绘的色彩,每一段旋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图。他对细节的关注程度,让人感受到他对音乐创作的无尽执着。他在创作过程中不容忽视任何一个音符的位置和对音色的选择,注重每一个和声的变化,每一个音乐元素都被悉心考虑。他的作曲过程犹如一场冶炼,精益求精,直至每一个音符都达到他心中的完美标准,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于创作技巧的运用方面,更体现在对于音乐表现的执着和追求。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特聘教授 刘铮《缅怀 感恩 传承》


饶余燕先生从各个方面都对刘铮教授的一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饶先生对自身要求极为严格,在教学中从不落下任何一节课。饶先生还将自身积攒多年的教学材料都慷慨提供给刘铮教授,时常帮助他解决教学难题。为了鼓励和支持刘铮教授留学德国,饶先生还亲自帮助他联系德国教授,使他能够更顺利的获得出国深造的学习机会,得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创作观念和技法,才成就了现在的自己,饶先生要把学术“送出去”的教育观念至今都深深影响着他。刘铮教授对于饶先生崇高师德的敬意,以及无私奉献的感恩之情将永远铭记于心。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梁红旗《教书育人之楷模——追忆恩师饶余燕先生》


梁红旗教授强调了恩师饶余燕先生在中国音乐创作和复调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饶先生对传统中国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音乐的广泛学习,使他成功地将复调技术巧妙地融入中国音乐创作中。首先,他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就存在的复调(多声)元素,深深挖掘在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中隐藏的潜力,并试图将其与西方复调音乐相结合。其次,他在广泛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成功地将西方的复调技巧巧妙地引入自己的作曲实践中。这种创作实践,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而是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创造力,将复调的精髓融入到中国音乐的语境中,使得这些元素更加融合自然,更符合中国音乐的气质。饶余燕先生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的个人作品中,更体现在他对音乐教育和传承的影响上。通过他的努力,复调成为了中国音乐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表达手段,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形式和内涵。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 侯玉峰《启迪与昭示——饶余燕音乐作品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


侯玉峰教授谈到,饶余燕先生的音乐创作展现了高超的作曲技术和显著的文化自信。饶先生对复调的研究不仅仅是追求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和自我认知。他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全面理解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这种对传统的深刻认知成为他创作中的灵感源泉,使他能够将复调技术巧妙地融入中国音乐的传统语境中。他在学习西方复调技术时,并非简单地模仿西方作曲家,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将这些技术有机地融合到中国音乐中,使之成为他独有的音乐语言。饶先生通过其作品展现了中国音乐在复调方面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他的音乐不仅在技术上令人叹为观止,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深度表达,彰显了他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樊艺凤


樊艺凤教授首先谈到,饶余燕先生创作的筝乐作品对中国现当代筝作品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即使在当下,饶先生的音乐作品依然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既体现出创作题材和体裁的丰富性,又极大发掘了筝的音乐表现力,尤其是对筝的高难度演奏技法的创新运用。其次,她又谈到了饶先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很多具有陕西音乐风格的作品都是饶先生出于对陕西这片沃土的热爱。最后,樊艺凤教授回忆起自己本科毕业音乐会所用曲目,正是其导师邀请饶先生创作的。他以严谨的姿态投身创作,每写一段便让她自己试奏一段,而且在最后还亲自监棚录制,使樊老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如今回忆过往,她仍是心存感激,感恩生命中的这份机缘,再次表达对饶先生“大爱无痕”的崇高敬意。


西安音乐学院工会副主席 刘阳《纪念我的老师饶余燕先生》


刘阳老师谈到,他经常会由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和学生们上课的身影,会触景生情地回忆起恩师饶余燕先生曾给他上课时的音容笑貌,积蓄多年的师生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静。刘阳老师回想到,饶先生对他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比如体现在对不同艺术体裁写作的构思、乐器法和配器法的细致要求、对结构的认知、术语速度的标注等等每一处都要求仔仔细细,一丝不苟。同样不缺一节课,甚至一上就是三个小时,在学习上饶先生无条件的帮助了他,提供各种资料与学习方向,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饶先生也鼓励着他不要放弃。严谨的教学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理念,无与伦比的勤奋是饶先生留给他最深刻的记忆。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任意《饶余燕先生其人其作》



任意教授谈到,饶余燕先生是一位温暖的智者,是他漫漫长路中的指路明灯,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在他心中的饶先生,是一个温文尔雅、善良仁慈、宽容包容、慷慨大方、正直公正的人。饶先生始终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饶先生最后的弥留之际还在坚持给学生上课。饶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作品也同样充满了情感和力量,他的研究成果对复调民族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在品德与为人处世方面成为我们的楷模。饶先生的存在使这所大学充满了智慧与温暖,他的精神和意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龚佩燕《民族心 西北情——浅谈饶余燕先生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教学理念》


龚佩燕教授从“关于饶余燕先生、扎根西北-传承西北音乐特色、中西结合-探索中国化复调理论体系,及言传身教-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四个方面对发言内容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饶先生的作品,包括《引子与赋格—抒情诗》《延安生活素描》《长安古乐复调钢琴小曲三首》《音诗—骊山吟》等,使我们深刻了解到他对西北音乐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将西北音乐元素与复调相结合的创作特点。此外,饶余燕先生在教学上的创新精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采用“以点盖面”的教学方法,专注于作曲技术训练,同时注重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的统一。总之,饶先生在一生的教学过程中,展现了他谦和、友善、执着、精益求精的大师品格与风范,为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 张园园《从《一封来信》浅谈饶余燕先生的教学理念》


张园园博士在大学二年级时跟随饶余燕先生学习作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所以在她出国留学期间也依旧与饶先生保持着书信往来。在来信中饶先生极力支持她走出去,当遇到困难时,饶先生会在信中给予她鼓励。在回忆中张老师也从以下三点总结道:1.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态度。2.终生学习的精神。3.教学理念不断的更新与授课方式的多样。4.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理念。饶先生在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信息提供者、帮助者、支持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习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方面关心学生。饶先生的这些教学理念至今一直影响着张老师。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 郝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饶余燕<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学习札记》


郝珺博士的发言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教材的写作与出版过程、教材的结构布局以及教材的主要特点。她向我们展示了《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长达四十多年的编写与出版历程,其中的艰辛和不易令人深感敬佩。通过她的讲述,我们能够很快抓住教材内容的一大核心——“四象限写作逻辑”,以及这本教材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复调写作基本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此外,书中的谱例67%都是中国作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风格的复调音乐。最后,郝老师引用了诗人苏轼的名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来表达她对饶先生的崇高敬意。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研究生 师郭长润《基于多声视域下的民间音乐存续与新绎——以饶余燕先生的部分钢琴作品为例》


在师郭长润博士的研究成果中,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到饶余燕先生多部钢琴作品中民族性创作基因的实际呈现。她将饶余燕先生的钢琴作品进行了详细梳理,尤其是素材涉及民间音乐的钢琴作品,如《引子与赋格》《引子与赋格——抒情诗》《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感天动地窦娥冤>》等。在这几部作品中饶先生分别采用了具有西北音乐音阶特色的G宫调式、融入了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曲调元素以及直接使用秦腔曲牌和唱腔等,为我们揭示了饶先生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魂。师郭长润博士在总结中提到,饶先生在“洋为中用、兼蓄并收”的思想指导下,巧妙地运用西方的作曲技巧重新演绎了民间音乐,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焕发出全新的色彩。同时,西方的作曲体裁和技术也因此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之声”。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研究生 刘晓静《饶余燕两首<引子与赋格>主题形态比较研究》


刘晓静博士通过对比分析饶余燕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引子与赋格》和《引子与赋格——抒情诗》两首赋格曲的主题,展现了饶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展现的独特匠心和精湛技巧。她具体从作品结构、音高素材和调式调性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使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了饶先生卓越的复调技术。这两首赋格曲作品都以西北音乐风格为基础,但饶先生运用不同的主题素材、结构和旋律发展手法,巧妙地构建出独特的音乐主题。饶先生的创作不仅凸显了西北民间音乐的迷人色彩和韵味,更体现了他独特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通过刘晓静博士的发言,让大家更了解饶先生对音乐创作的深厚情感和对西北地区的热爱,以及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师 李煜鑫《大道合和,止于至善——饶余燕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平衡创作观念探微》


李煜鑫老师在发言中,强调了饶余燕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这部作品的前瞻指南意义、理论分析价值和实践指导性,并针对“平衡”创作观念在技法上的体现作了具体讲解。第一是音高材料的“纵、横向”平衡方面,他将《海岛冰轮初转腾》《国际歌》的主题旋律与《献给青少年》进行对照,总结出三大平衡特点;第二是曲体结构的“对称”平衡,具有“竞奏趣味”;第三是音色布局中“音响”的平衡;第四是对位技法“动态”平衡。此外,他还进一步谈到了其他参数的“主次”平衡,包括节奏节拍和织体等。通过李老师的讲解,我们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并了解了这种多元化、复风格特点的美学特征。我们应该积极贯彻这种“中西技法融合,发扬民族特色”的时代精神,将其传承下去,更好地加以落实。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 张怡霏《从钢琴到乐队——饶余燕配器中的线性思维研究》


张怡霏从“饶余燕先生如何在音乐创作中运用线性思维”和“线性思维方式如何影响饶余燕先生的音乐创作”两方面进行展开论述。首先,张怡霏梳理了线性思维、音乐创作中的线性思维以及配器中的线性思维等概念。为了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线性思维,她引用了物理学和时间意义中的线性概念。线性思维在物理学和时间意义上表现为一种连续性和直接性的思考方式,而在音乐创作中,它则体现为音高和节奏的连续性和变化性,以及音乐元素之间的协调性和有序性。线性思维在音乐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强化了音乐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作品更加和谐有序。其次,她探讨并总结了饶先生如何在其从钢琴到乐队的作品中运用线性思维进行配器。她指出,饶先生在配器中运用线性思维,不仅增强了音乐元素之间的联系,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和有序,而且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最后,也是她整个发言的引申部分,饶余燕作品中配器与线性思维的意义和价值,值得后辈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饶余燕其人其作,都能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 刘轩志《复对位的全新阐释——对饶饶余燕先生论文<关于复对位、可动对位和繁复对位>的思考与认识》


刘轩志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到,饶余燕先生曾在他本人撰写的一篇文章《关于复对位、可动对位和繁复对位》中,对在一些教材中对于“复对位”、“可动对位”和“繁复对位”三种概念的并存现象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和阐释,在他的研究中还谈到其他理论家,如段平泰先生、陈铭志先生和于苏贤先生等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尽管他们在某些定义和分类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的理论都是“同源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饶先生的这些研究,都使我们认识到他对“复对位”概念划分的重大贡献,以此启发年轻学者在做学问研究时,也要多参考国内外的各类专著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学术发展现状及时对现有成果进行调整。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 范家玮《浅析饶余燕钢琴组曲<延安生活素描><山歌>创作技法》


范家玮首先对饶余燕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延安生活素描》的创作背景与人文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她带领大家共同聆听了作品中的两个主题乐段,并深度剖析了其中的和弦构成,展示了饶先生对三度叠置和弦、二四五度音程、纵合性和弦的使用,并讲解了和声进行的相关要点。最后,范家玮从调式与结构、旋律风格以及复调技法与民间音调的融合等方面,阐述了作品中蕴含的陕北元素。展示了饶余燕先生是如何将西方写作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风格相融合,创作出结构严密、朗朗上口的音乐篇章。这首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当时艰难的背景下陕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饶先生借用音乐向我们传递一种文化精神内涵。


饶余燕之女 饶红妹女士


通过此次研讨会,饶红妹女士对父亲有了更新更深刻的了解。饶余燕先生在他女儿眼里,一直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音乐创作的人。在生活中即便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困扰,都无法磨灭他的父亲对音乐创作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她时常回忆到父亲常在深夜里,一个人在房间里作曲,他将音乐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并且在这种充满各种压力的生活阶段,仍创作出了像《献给青少年》如此积极向上的作品,这一切都令她感受到了自己拥有一个精神意志都超于常人的伟大的父亲。饶先生身上的这种精神,是留给她最大的财富!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 景月亲


当景月亲馆长第一次来到西安音乐学院时,便认为饶余燕先生是学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她的印象中,饶先生总是西装革履,面容严肃的走在校园里。她虽在此前与饶先生没有太多交集,但通过建立图书馆专题数据库,对饶先生的敬仰之心与日俱增。景馆长将无数有关饶先生的相关资料整合进入数据库,特别扫描了饶先生所有的手稿作品以及书信,为老师、同学提供了积极有效的研究途径。饶先生女儿饶红妹主动将饶先生一生的史料捐入学校,这使她获得了进一步走近和深入了解饶先生的机会。通过图书馆工作者们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终整理出七十余箱有关饶先生的珍贵资料,并成功建立了饶余燕音乐特藏馆,收藏了饶先生全部的音乐史料进行展示。这项工作至今仍在不断努力尽可能做到全面和详实,致力于帮助更多的音乐学子研究饶余燕先生的音乐创作。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王安潮


王安潮教授曾撰写过三部关于饶余燕先生的文章,分别对其创作以及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度研究。通过研究,王安潮教授感受到了饶先生创作中非常精湛的创作技法,并认为其每一部作品都能堪称艺术精品,这完全是因为饶先生一直秉持着宁缺毋滥的“精品”意识,无论从任何题材的音乐形式都可以看出饶余燕先生精彩、丰富、全面的创作能力。通过对饶余燕先生音乐创作和理论技法的研究,学习到的不仅是创作理念,更多让人感到深刻和敬佩的是从他音乐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通过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骊山吟》”和“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领略了饶余燕先生“大爱无疆、上善若水”的卓越师者风范,以及他对于我国当代音乐创作、理论研究、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做出的杰出贡献。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