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院系动态

和而不同 开放包容谋发展 ——“首届长安艺术周”拾萃

发布者:马波发布时间:2023-12-19浏览次数:63

123日至6日,西安音乐学院举行“首届长安艺术周”,来自于全国11所专业音乐学院的专家贤聚于此。此次艺术周是我院作曲系在此前十余年的“乐和长安”的基础再行发展,紧密围绕音乐创作的中心而共话发展大计。艺术周由3场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会、2场比赛、2场论坛、4场专家学术讲座、1场纪念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不断,全面展现了我院作曲系“和而不同”发展理念上的开放包容之举,显现出创作上的多维境界。


一、群贤毕至,共话专业发展

音画神州,乐动长安”,大家相聚于我院艺术周,只为共商音乐创作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大计,感悟音乐创作的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努力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张立杰语)。



艺术周汇聚作曲界精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刚教授来了,11所音乐学院的作曲系主任也来了,他们聚议作曲专业发展,郝维亚(央音)、周湘林(上音)、高缨(国音)、金平(深音)、郭元(川音)、张海峰(天音)、严冬(星音)、赵曦(武音)、张磊(哈音)、王云飞(浙音)及我院吴延主任,共同为新时代的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发展而共谋、研讨,为音乐创作与作曲技术理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分享经验,凝聚智慧,共促发展,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叶小纲为艺术周题词“艺术成就文明,音乐点亮人生”,并在4日的“艺术人生”的论坛中分享自己从事专业作曲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创作经验以及对于艺术理想的追求和感悟。在3日的“全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论坛”中,大家分享各自的办学经验及发展感言,在5日的“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徐孟东、高永谋、程大兆、张豪夫、龚晓婷、刘铮、梁红旗等20余位老中青学者对饶先生在作曲、复调理论、教学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评析。张磊、王云飞、高缨、张海峰等4位的学术讲座,或从专题技术研究,或从当代音乐发展,或从基础课程建设,或从实际排练问题,进行个性阐释。而2场比赛则是我院作曲学生的创作及其呈现上的各种展示,在“第七届民族器乐室内乐新作品比赛决赛”中,罗瑞琪作曲的《藏途》拔得头筹;在第二届 “学院杯”音乐综合能力比赛中,张峻晨、郭宸佐获得一等奖。



二、多彩汇聚,展现主题风采

此次艺术周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三场高质量的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精彩的经典之作在我院的演绎下展现出炫丽的光彩,新创的管弦乐新作展现出我院活跃的创作景观。

3日晚的开幕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美丽乡村”中,以叶小纲2019年创作的反映国家文化发展主题的作品《美丽乡村》为题名,并从而汇聚近年来的主题性创作成果。音乐会包含吴延为唢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黄河情》(2023)、郑阳为竹笛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归去来兮•雪山之恋》(2019)、周湘林的《炎黄颂•源》、白超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守望者的麦田》(2019/2023)、郭元为中音萨克斯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太阳鸟的无穷动》(2015)、赵曦为管弦乐队而作的《听园》(2018)、金平为管弦乐队而作的《森多玛》(2014)、郝维亚的古筝协奏曲《万里无云》(2021),九部作品题材视角不同,技术风格迥异,以多彩音乐而展现美丽乡村的风采。

音乐会开场的《黄河情》是吴延近年来西北题材的又一新作,作品采用晋陕之地的粗犷豪放民间音乐素材,以现代音乐赋予作品以情感张力,作品既凸显了大唢呐的酣畅,也体现了小唢呐的清丽,张倩渊的演奏内外兼顾,将“黄河情”气势磅礴地展现出来。接下来的《归去来兮•雪山之恋》以轻盈的透亮音色而展现雪山的风采,范临风以清秀之风而展现了作品中的典雅与壮美,抒怀小康社会下的恋歌。《炎黄颂•源》所描绘的炎黄颂之源是从水的流动展开其主题,通过声部的不断叠加而展现源源不断的炎黄之气势。《美丽乡村》采用了杭嘉湖平原的民歌音调,表达了江南地区“乡村的变革及绮丽景色,以及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们在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是作曲家面对社会特殊需求时对音乐做出的最大努力,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探索与坚守,以及其一贯对音乐把握的超高水准。

《守望者的麦田》意在秦地风物的描绘,黄南淞以钢琴的多变织体而展现了秦人麦田意象中的多彩风景。《太阳鸟的无穷动》以乐队复调织体的不断变衍而与萨克斯的线条形成不断流转的动态之美,展现出主题太阳鸟的永不停歇的追寻之旅,张记晨的演奏的萨克斯色彩或抒情或喷张。与前者现代性的张力凸显不同,《听园》意在唯美雅致的情境营造,取材于昆曲、评弹、江南小调的音乐旖旎婉转,好似宿州园林中飘出的吟唱。《森多玛》是以“森多玛”雕塑为意象,通过其典雅、舒展的线条以及对比而成的藏族歌舞情境营造,展现了浓郁的藏族音乐素材之韵。与前者庄严而神秘的情致不同,《万里无云》则是展现西行路上的雄阔风景,张佳康的古筝展现出作品色彩炫丽的天空之美。

这场音乐会不仅展现了“美丽乡村”文化语境下的各地文化之特色,还以多样的技术及风格而展现出当前创作中多样风采。


三、以乐纪念,展现民管音韵

骊山吟”是以我院已故作曲家饶余燕先生的同名曲为题,汇集六部我院作曲家们的代表作,是我院民族管弦乐经年探索的集中荟萃。除了饶余燕的《骊山吟》外,还有赵季平的《古槐寻根》、张豪夫的《大漠长河》、吴延的《坛根儿情》、白超的《风骨》、雒鹏翔的《九个太阳》。

开场的《坛根儿情》是吴延在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中的第二乐章,由北京民族乐团委约而作,以鼓曲、戏曲及清代宫廷音乐为素材而展现天坛的民族风姿,庄严肃穆、生动谐谑的情韵拉开了音乐会以情动人的基调。随后的竹笛协奏曲《风骨》以中国士大夫所彰显的气节为文化素材,作品由远古而直至近世的线性叙事,展现了作曲家的文化审视。《九个太阳》取材于远古传说,“十个太阳”到“一个太阳”,其它的九个太阳所蕴含的色彩空间被雒鹏翔逐层展开,音乐张力饱满,色彩变化多样,展现了民族管弦乐的现代空间。

下半场开始的《大漠长歌》是张豪夫为唢呐所做的西北文化颂歌,展现了作曲家在苍茫无垠的大漠上无限的感慨。王展展所展现的唢呐之声不仅有悠远的悲怆,还有民俗的粗犷。《古槐寻根》是赵季平在民族管弦乐组曲《华夏之根》中的山西寻根沉思,音乐委婉舒展,以史诗般的纵深度而展现华夏寻根的深刻历史文化立意。《骊山吟》是饶余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杜甫的诗境而探索的新颖别致音色音响的民族管弦乐,选取西安鼓乐素材的音乐主题在多样的复调手法发展后变得典雅精致,在色彩斑斓的乐队音响中展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隽永诗韵乐情。

这场音乐会以《骊山吟》作结,展现了饶余燕创作精神之发扬,也展现了我院作曲学科发展中的学术传统,在以新颖的民族管弦乐音响的民族化、地方性发展中,融入现代作曲技法,逐渐呈现出特色西北风格、鲜明个性技艺的特点。


四、描绘八景,展现长安风貌

作为闭幕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长安八景”,无疑是最具吸引力之处,因为此中的八部描写长安八景之作均为我院作曲教师们的新创管弦乐,音画融合长安八个景点,闳约深美历史文化物象,作曲家们将其乡土情怀倾注于笔端,展现了强劲的“西音创造”新实力。

首先开场的是梁红旗的《骊山晚》,它取材于西安鼓乐、碗碗腔等音乐素材,描写了历史人文意象的骊山之美,古今景象遥相呼应,景色与意境协同呈现。郑飞的《曲江流饮》以长安时期的曲江宴饮为意象景物,采用古代记载中的情境为审美视角饮酒、吟诗、宴乐等声响生动地呈现曲中。白超的《雁塔晨钟》同样是以历史镜像为视角,展现深悠、厚重的历史回响。吴延的《太白积雪》以自然景象为基础,通过不断变化的情绪与大气磅礴的音响色彩,展现了太白山上的雪趣、壮美,古筝演奏家家程皓如以潇洒自如的演奏展现了曲中所绘的雪之晶莹、飘逸。

下半场以符译文《咸阳古渡》开始,取意唐诗意境而展开古渡的繁华嘈杂之市井众生相,多变的音色、延展的线条,是历史景物在今天表达上的不同视角。蔺熙鹏的《草堂烟雾》是以游览中的感受而展现的多段音乐,用于表现烟雾境遇中的草堂之像及其周边的景致。任意的《华岳仙掌》选取了华山脚下的华阴老腔、碗碗腔的音乐素材,以起承转合的结构而表现了四个不同的场境,演出中邀请的民间器乐演奏家为其助力,淳朴的民间韵味为“仙掌”描绘注入了民俗情味。雒鹏翔的《灞柳风雪》也是以古代景物为描摹之本,古琴演奏家陈雷激在曲中所演奏的《阳关三叠》《广陵散》《流水》等素材,以及与乐队协奏产生的张力,使得作品注入了浓郁的古典情韵。

八位作曲家以不同的技法而展现了长安八景中的人文历史风情,自然民俗风物,以或典雅抒情或浓墨重彩的笔触,展现了长安历史文化视界的音画之美,展现了我院作曲家们创作的多维境界。

勤劳与创造铸就成光荣与梦想,创新与发展交汇成交响的乐章,首届长安艺术周以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为视角,将我院致力创新性发展、综合性汇聚的学科与学术发展理念集中汇聚,融会并举,展现了我院在新时代发展语境下独特的个性探索,其技术与艺术的全面综合,是我校的音乐创作及理论发展在多维空间中的文化显现,它们吸引了各界专业人士的关注,展现了我院作曲专业在新时代中的新思考,在文化高精度发展中的新观念。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