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院系动态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高永谋受邀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重要学术活动

发布者:马波发布时间:2023-09-21浏览次数:148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高永谋先生,受邀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弦乐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的特聘授课专家!



专家简介

高永谋,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67 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 年结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资班。历任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西安音乐学院电脑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西安音乐学院教务处处长等职。现任西安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教授。2001-2023年,连续担任西安音乐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青年教师专业评估考核小组副组长和组长职务。十数年来,一直为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成员,接受教育部委派赴全国多所高校讲学。从事作曲专业教学四十余年。

2017  4  12 日,在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西安音乐学院承办的“高永谋交响作品音乐会”上,荣获由陕西省文化厅授予的“终身成就艺术家”殊荣。201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高永谋交响乐作品选集》总谱。由中国唱片社出版《高永谋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唱片等。

主要作品有:第二交响曲《大唐》、交响诗《春》、交响序曲《黄河儿女》、交响大合唱《世纪风云》、合唱曲《怀念》《大学生组歌》、中提琴独奏曲《叙事曲》、长号四重奏《大摆队》、声乐曲《声声慢》等,以及歌剧、舞剧、影视音乐多部。其中,管弦乐序曲《大摆队》和交响诗《贞观纪事》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此外还发表过《音乐创作的现代意识思维》《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纵横》等论文多篇。



项目简介

“弦乐艺术表演人才培训”是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实施主体为上海音乐学院,项目负责人为管弦系党总支书记盛利教授。本项目面向全国招收弦乐艺术表演人才,集合了国内外弦乐艺术表演、创作及理论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开设学术讲座以及专家授课,并举办艺术活动。

如受邀的弦乐表演艺术家:丁芷诺、王之炅、王健、吕思清、刘照陆、齐·宝力高、许玉莲、李宏刚、李继武、杨戈芳、沈西蒂、罗旭、俞丽拿、徐惟聆、盛利、巢晖、童卫东、蓝汉成;指挥家:张国勇、林大叶;作曲家:刘灏、张千一、张巍、周湘林、徐孟东、高永谋、盛宗亮、赛音;音乐理论家和评论家:王丹丹、刘红、李诗原、杨九华、邹彦、沈舒强、张萌、钱仁平、韩钟恩(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

本项目从理论研修、学术交流、艺术实践并重的角度出发,通过开设弦乐艺术辅导课程、室内乐排练课程、学术讲座、音乐会等形式,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弦乐艺术表演人才,从而推进新时代中国弦乐艺术话语体系建设,助力中国特色弦乐艺术学科建设和发展。

此项目线下集中课程时段为2023630-729日;线上大师班、答疑交流、学习心得与论文写作时段为730-830日;汇报演出、结业仪式时段为919-921日。集中授课地点:上海音乐学院。


讲座现场与课程内容

高永谋教授以《从中提琴独奏曲“叙事曲”谈起——中国风格音乐作品写作的现代技法探索》为讲座专题,在202373-4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讲学授课。第一天课程主要侧重阐述中提琴独奏曲《叙事曲》的创作背景、美学观念和技法运用;第二天课程则主要从他创作的另几部交响乐作品入手,围绕“在中国风格音乐作品写作中,对于现代技法运用的一些探索和思考”进行深入讲解。

高永谋教授在第一天的讲座《中提琴独奏曲“叙事曲”的创作技法求新》中,首先从作品的写作技术层面,以“音乐基本陈述结构的创作新意尝试”、“中间性写法的大量运用”、“调式调性的自由展开及复杂化、多变化及宽泛化”、“弦乐曲本身表现特质及乐器性能、演奏技术的充分发挥”四个立足点,为演奏家们深入剖析作品的形态结构技术与特点。再从个人的创作美学观层面,阐释作品深层次的表达内涵与艺术品质。他谈到自身美学观的形成,离不开他对三个艺术原则的坚守。其一,“强烈的生活感受及丰富的生活阅历是音乐创作的牢固基石”;其二,“传统古典音乐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音乐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其三,“从‘继承融合’到‘创新发展’是作曲家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又进一步讲解了在创作中,他是如何将这些美学观念作为内在的精神要求和艺术标准,一点一滴渗透到对于技术的具体选择、把控、要求和运用当中的。最后,还以“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特点及由此引申的一些问题”为论点,带领学员们共同思考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及民族民间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点、表现优势,以及并存的几点局限性。

在第二天的讲座《中国风格音乐作品写作的现代技法探索》中,高永谋教授给大家分享了他创作的管弦乐序曲《大摆队》(1989)、交响诗《贞观纪事》(1999)、交响组曲《啊!青海湖》(2015-2016)、交响大合唱《一八四零祭》(1997)四部交响乐作品。从“如何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作”、“如何组织音高在纵横逻辑关系中的结构”、“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要素突破传统的创作观念”三个方面展开阐述。高永谋教授为大家唱起了陕北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青海民歌《尕妹妹》《水红花》《坐上火车浪西宁》《下四川》等民歌,还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很多他在全国各地采风过程中的趣闻趣事,讲解了他在创作中是如何通过富有逻辑的结构设计和充满巧思的创作技术,对这些原始朴素的民间音乐进行提升化处理的。

  此外,他还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内陆续引进的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之后的现代音乐作品和相关音乐理论。强调了他在创作中除了有对民间音乐的内化式创新运用之外,还有对音乐横向与纵向音高结构组织,既能够突破调性束缚,又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化风格特点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对横向旋律线同一调式调性的突破;对纵向音高结构组织关系的突破;从“横向五声调式共同音转调”到“纵向多调性叠置”。从而无论是在音乐的横向维度中,还是纵向维度中,在音乐的结构力、张力和动力层面都能够激发出这些音乐要素所具有的“紧张性”、“不稳定性”与“不协和性”的表现力,努力打破传统音乐中常规、有序、单一、匀称的律动,使音乐音响能够进一步复杂化、多样化和现代化。

高永谋教授为期两天的课程内容丰富而又精彩,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使课堂充满生动与活力。讲座现场反响热烈,掌声雷动!他以作曲家的视角和作曲技术理论分析的角度,帮助年轻一代的演奏家们,学会如何从音乐表现、音乐意境、音乐诠释、美学观念、创作技术、音乐风格、母语表达等方面,全面深入地理解一部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使在座的演奏家们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和他的音乐作品都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尊重。

最后,他希望我们的演奏家们,在研究和演奏一部中国音乐作品之前,除了从感性因素角度了解“中国风格”音乐作品的特有表达方式、表达逻辑和表达习惯之外,更要感受到作品内在深层次的理性组织结构逻辑。这离不开对于作曲技术理论的了解,甚至是对于综合音乐素质日积月累的培养。他认为优秀的演奏家,除了天赋异禀的音乐才华和演奏技巧外,还需要多多学习人文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勤学苦练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避免人云亦云的演奏模仿,具有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美学观等角度,来理解、揣摩和剖析作品深层次表达的能力,以及自我独特个性化诠释作品和驾驭作品的能力。以理论结合实践,共同为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