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上午9:00,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室内乐B厅成功举办了2025“乐和长安”音乐周第三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特邀专家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的博士生导师吕黄教授。他以“回旋曲式中的传统思维与新思维及其续接关系研究”为核心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聚焦回旋曲式结构演进的学术演讲。
讲座中,吕黄教授以“回旋曲式的历史演进-具体案例解析-古今思维纵深”为脉络,系统梳理了回旋曲式的形态发展。他指出,古代回旋曲式以简洁凝练的主部、近关系调布局、整体结构紧凑、兼具标题性内容与沙龙气质为特征;古典时期实现结构规范化,形成五部分结构,自由的调性变化与新素材的运用显著增强了回旋曲式的表现力与结构容量;19世纪则融入多段并置、组曲化思维及结构因素扩张等手法,体现出回旋原则与其他形式范畴的融合,清晰呈现了传统回旋曲式的演进轨迹。

针对20世纪回旋曲式的创新突破,吕黄教授通过三部经典作品展开深度解析。以斯特拉文斯基《魔鬼的胜利进行曲》为例,阐释“迁移”思维如何将传统乐段级回旋逻辑,下沉至乐句甚至动机层面,通过18个细分部分的配器区分与ABCBA拱形结构,构建微观回旋形态;结合梅西安《节奏的纽姆》,解析“跨界”思维下数列与素数的运用——A段每次再现递增1个16分音符、C段的16分音符数量按素数增值,以数理逻辑结合回旋结构;以卢托斯拉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的“音响标签”作为“主部”元素为切入点,说明音高动机如何演变为音响动机、“音响化”思维如何核心音色取代传统主部旋律,成为维系结构循环的关键力量。

在传统与新思维的续接关系层面,吕黄教授提出核心观点:20世纪回旋曲式创新并非断裂式变革,而是在微观技法、中观思维、宏观观念三层面对传统“循环与对比”原则的创造性延续。微观上,传统回旋特质与现代音乐语汇融合;中观上,数理逻辑等新思维隐含传统回旋思维;宏观上,回旋原则突破音高限制,向音色、音响、听觉心理等多参数扩展,展现出先锋性、包容性与开放性。

讲座结尾,吕黄教授强调,该研究不仅是对音乐历史现象的归纳,更揭示了传统曲式的可持续创新路径。现场师生围绕“回旋思维在当代创作中的应用”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讲座为理解西方音乐结构逻辑、探索创作创新方向提供了重要理论参照与实践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