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下午16:30,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室内乐A厅成功举办了2025“乐和长安”音乐周第二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特邀专家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向民教授。他以《作曲系的音乐分析教学路径与目标》为主讲论题,立足于中国音乐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发展现状,深入阐述了对专业音乐院校作曲系音乐分析教学路径与目标的系统性思考。
讲座伊始,向民教授首先明确了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核心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卓越的音乐创作能力,二是培养深厚的音乐研究能力。他特别强调,“无论是培养音乐创作还是音乐研究的能力,都要基于作品本体分析。” 这一论断确立了音乐分析作为作曲学科基石课程的重要地位。

为了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向民教授提出了以“音乐中的运动逻辑” 为核心的分析方法论。他通过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听众重新审视音乐的本质:
问题一:音乐的存在方式——时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存在依赖于时间维度。时间的本质是物理与哲学上的核心问题,音乐与诗歌同为最抽象的艺术形式,其存在与表达离不开时间结构。
问题二:音乐的本质——运动。音乐是运动的艺术,其运动内容涵盖:音高、音色、动机、节奏、和声、调性、调式等基本要素;技法和语汇也应被视为音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三:运动的表现形式——结构。结构(Form)是音乐运动的外在组织形式。欧洲音乐理论将结构系统化,形成“曲式学”(Music Form),即被理论化的结构。
问题四:结构的内核——音乐要素的运动逻辑。结构本身不足以实现音乐的意义与审美目标,而运动逻辑才是组织音乐要素的根本方式。

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向民教授并未止步于抽象论述,而是通过对三首风格迥异的经典作品——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秦文琛《Pipa Words》进行深入剖析,生动地演示了如何在实际分析中捕捉并诠释“运动逻辑”。在分析贝多芬的作品时,他揭示了古典范式下,动机如何通过严谨的逻辑驱动音乐向前发展,构建出宏大的叙事张力;在解读当代作曲家秦文琛的《Pipa Words》时,则展示了如何分析非传统调性音乐中,音色、织体与空间感的运动逻辑,从而理解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与意境营造。

向民教授的这场讲座深刻地指出,音乐分析绝不应止步于单纯的技术拆解与标签化归类。真正的、有价值的音乐分析,要求分析者必须“把思辨思维带到作曲技术理论的学科建设当中”。这意味着,分析者需要超越对“是什么”的描述,深入探究“为什么”和“如何做”。这种以“运动逻辑”为核心、以作品本体为根基、以哲学思辨为高度的分析理念,为作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对推动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