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学科建设

作曲系成功举办王璐教授第三期学术讲座与工作坊

发布者:职秀芝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1

2025年9月22日下午14:30,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顺利举办了王璐教授系列讲座的第期活动。讲座伊始王璐教授带领大家先回顾了上一期的主题《灵感在记谱与即兴演奏之间》(Inspiration Between Notation and Improvisation)。在前一场讲座中,Christian Wolff 的独特方法引发了广泛讨论。他通过高度开放的谱面,让演奏者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创造音乐,其记谱观念既不完全是descriptive notation(描述式记谱),也不完全是prescriptive notation(规定式记谱),而是提供了更多即兴的可能性。这样的创作理念提醒大家:作曲不只是写在纸面上的符号,更是与表演者共同生成的过程。

本期讲座题为《播种在电子音乐实验室,收获在音乐厅的现场》(Sowing in the Electronic Music Laboratory, Harvesting in the Concert Hall)。王璐教授通过谱例分析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电子音乐在实验室与音乐厅之间的双重生命。讲座中提及了多位重要的当代作曲家:George Ligeti 的作品展现出音响织体(sound mass)的复杂构造,虽然并非完全电子,但对电子音乐思维有着深刻启发;Jonathan Harvey 将电子处理与宗教意象相结合,其作品中充满超越性的音响层次;Iannis Xenakis 借助数学建模与计算机运算探索声音,开创了电子音乐与算法作曲的先河;Éliane Radigue 的创作以极简、持续的电子音色著称,强调时间感知与冥想般的听觉体验;而Sam Pluta 则代表着当代实时电子音乐(live electronics)的前沿,他通过现场处理和互动,展现电子音乐与演奏者之间的即兴张力。王璐教授指出,电子音乐实验室是孕育灵感的“土壤”,而音乐厅则是收获成果的“田野”,两者的互动使当代音乐创作具备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在随后的工作坊中,主题聚焦于“节奏”。本次题为《简约到后简约:从 Reich 到 Wet Ink 乐团》(From Minimalism to Post-Minimalism: From Reich to Wet Ink)。在这一环节,学生们通过谱例分析进一步认识了Steve Reich 的节奏结构,他的移位重复(phase shifting)与极简技法开创了20世纪下半叶节奏的新范式。继而,王璐教授带领大家走向后简约(post-minimalism)的世界:Alex Mincek 的作品在复杂节奏与音色叠加中表现出独特的张力,Eric Wubbels 则以多层次的节奏对位和声音分层展示了当代室内乐的复杂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较和讨论,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从简约主义到后简约主义的演变轨迹,以及Wet Ink Ensemble 在当代音乐中的探索与贡献。

王璐教授的第三期不仅延续了前两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更通过电子音乐与节奏的主题,进一步拓宽了同学们对当代音乐语言的理解。在实验室与音乐厅、谱面与声音之间,学生们获得了新的启发与思考,为未来的创作播下了新的种子。


上一篇:下一篇: